日前央行公佈的1月數據顯示,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32萬億元,同比多增2469億元,高於市場預期;而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9402億元,同比少增2.05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2.44萬億元,其中汽車貸款活期存款下降超4萬億元。
  銀行活固態硬碟原理期存款下降,顯著拉大了M 1/M 2倒剪刀差,即1月M 1僅同比增長1.2%,而M 2則同比增長13.2%。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現金和銀行活期存款的M 1增速下降,預示貨幣活性趨向邊際遞減,這與1月PPI下降1.6%創5個月以來新低,及1月PM I為50 .5%創6個月新低,共同穿透出當前經濟增長也呈邊際遞減態勢。
  其實,目前最令人警示的不是G D P增速回落,而是市場融資成本似乎已到了妨礙經濟增長的臨usb界點。目前日益擴大的M 1/M 2倒剪刀差,及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下降,日益暴露出由內外需不確定性所引發的信用創造收斂等問題。
  1月存款下降與M 1增速收斂,雖存在春節假期因素,但更多源自一種金融脫媒幻覺。當前以餘額寶等為代表的所謂互聯網金融,確實對銀行系統的存款產生一定的替代效應,但就餘額寶等的投資標的和市場看,這些看似脫媒的資金,多數最終通過貨幣市場,以同業業務形態回到了銀行系統。所不同的是,類似於眾籌模式的餘額寶等,實際是投資於過去只有機構才能關鍵字參與的貨幣市場,併在部分規避了利率管制等金融壓抑的同時,推高了銀行系統的負債成本,使銀行的資產/負債利差趨向收斂。
  低成本存款microSD的下降、利差的收窄等,無疑將影響銀行系統的信用創造能力,抬高銀行系統資產端的風險敞口,進而預示著今年防範整個經濟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風險已為當務之急。
  大量低效、無效資產不斷依賴於金融市場外源性輸血存活,不僅侵蝕著市場日益緊俏的貨幣流動性,而且高企的債務使債務人愈發對利率不敏感,使日益趨高的融資成本愈發觸及、甚至超越實體經濟的自然利率(均衡收益率),進而愈發出現了失範的融資成本對優質借款人的擠出效應:即對利率不敏感,甚至不打算償本付息的借款人願意接受更高的融資成本,使優質貸款人陷囚徒困境———若接受高利率將找死,拒絕高融資成本將意味著等死。顯然,這預示著餘額寶等理財產品的高收益背後是隱匿的高風險。
  當前許多地方融資平臺的真實融資成本在15%左右,而相關數據顯示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今年將面臨負債集中到期壓力。為此,為避免市場真實利率持續攀升導致金融市場滋生出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效應,決策層應加快推進政府和國企的存量負債的併購重組活動,有效清算低效、無效等僵屍企業及對利率不敏感的借款人,以對經濟金融系統進行有效清淤,並切實有效啟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使目前市場融資成本與自然利率趨向一致。
  (摘自昨日《21世紀經濟報道》社評)  (原標題:[推薦]融資成本過高,難以持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g52ogbn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